从“难办村”到“美丽新乡村” 乐东这个黎村越变越美

本文转自:南海网
从“难办村”到“美丽新乡村” 乐东这个黎村越变越美
文章图片
航拍南班村 。 乐东县委宣传部供图
人民网乐东6月22日电(李学山、李浩蓉)蓝天白云下 , 青山绿水间 , 南班村犹如一颗珍珠镶嵌在椰林绿树之中 。 走进这个只有300多户人家的小黎村 , 整洁的村道旁是错落有致的黎族特色民居 , 来来往往的村民热情地打着招呼……
位于乐东黎族自治县万冲镇的南班村 , 是一个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黎族村寨 ,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 , 这个如今看起来犹如“世外桃源”的村寨 , 却曾经因长期存在产业不兴旺、乡风不文明、群众进取观念不积极、农村人居环境不整洁等而问题被戏称为“难办村” 。
那么 , 南班村是如何一步步从“难办村”嬗变为“美丽新乡村”的呢?人民网采访人员探寻了她背后的故事 。
教育扶贫破解了“难办村”的“四不”难题
南班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忠泽告诉采访人员 , 昔日的南班村是一个收入水平低、生态环境差、产业发展落后、集体经济薄弱、党组织堡垒作用不强的黎族贫困村 。 在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前 , 南班村存在产业不兴旺、乡风不文明、群众进取观念不积极 , 农村人居环境不整洁等“四不”难题 。
陈忠泽说 , 前些年村民安于贫困的宿命心理、面对困境无所适从的悲观心态、坐等救助的惰性思想、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等问题严重 。 不思上进、自由散漫成了村里的常态 。 村民以饮酒为乐 , 喝酒之后更是时常发生酗酒斗殴事件 , 村民与村民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纠纷事件屡见不鲜 , 更是不时传出“两人结婚 , 全村醉酒”的笑谈 。
“要解决贫困问题必须先解决思想问题 , 革除‘懒惰意识’ , 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 陈忠泽介绍该村脱贫思路时说 , 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 必须实施“志智双扶” , 才能激发活力 , 形成合力 , 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 。
2018年 , 在乐东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 , 乐东全县173个行政村都设立了村规民约 , 南班村更是设出了“新花样” 。
时任南班村脱贫攻坚工作队员黄华提出 , 既然要制定村规民约 , 能不能制定针对南班村工作痛点难点的村规民约?经过村两委研究起草、征求广大村民意见后 , 南班村结合工作实际 , 针对南班村饮酒成风 , 酗酒闹事等突出问题 , 制定了《南班村村规民约》 , 特别是在村规民约中探索建立助学制度 。
自2016年起 , 南班村就为每位考上大学的学生资助1000元 , 2021年 , 南班村驻点单位海南省规划设计院还为8名考上大学的学子每人额外再资助1000元 , 在全村营造尊学重教的浓厚氛围 。 同时 , 还积极主动对接驻点单位乐东县委宣传部 , 升级打造“南班村农家书屋” , 建设完成“南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 动员村民积极参与到各类阅读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
此后 , 南班村开始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 酗酒闹事的人越来越少 , 朗朗读书声和志愿者“蓝马甲”的身影越来越多 , 南班村的精气神全提起来了 。
“教育的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 ,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 , 乐东一直致力以实现高质量教育扶贫 , 志愿助学就是乐东县教育扶贫的生动实践” 。 乐东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梁小明介绍说 , 乐东目前已有近30余个行政村成立志愿促学协会 ,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乐罗志愿助学服务项目”已被海南省文明办、海南省乡村振兴局作为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向国家乡村振兴局推荐 。
从“难办村”到“美丽新乡村” 乐东这个黎村越变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