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早搏,治,还是不治?

心脏早搏 , 治 , 还是不治?或者说怎样治?这取决于病人的基础疾病和临床症状 。
心脏早搏,治,还是不治?
文章图片
对于心脏早搏的治疗 , 医学认识也走过一段曲折的路程 。
曾经有一段时间 , 医生们认为“室性早搏”(室早)很危险 。 专家们对不同形态的室早进行了危险分级 , 一经发现 , 积极治疗 , 用很多抗心律失常药物去控制 。 但是 , “理想很丰满 , 现实很骨感” , 治疗结果并非遂人心愿 。 后来 , 国际上做了一个很著名的治疗室早的研究——“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试验) 。 正是这个研究 , 改变人们了对治疗室性早搏的认识 。
“CAST”试验 , 选取心肌梗死后室早≥6次/小时的患者 , 分组比较使用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氟卡尼、英卡尼 , 后来是莫雷西嗪)和用安慰剂(外形跟真药一样)治疗的疗效 。 结果 , 用抗心律失常药的患者 , 室早是减少了 , 但是发生心跳骤停需要复苏抢救的却增加了 , 再发心肌梗死增多了 , 死亡率增加了;观察两年 , 虽然生存率没什么差别 , 但是用抗心律失常药的患者副作用明显增多 。 结果告诉我们 , 第一 , 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有效抑制心律失常 , 但不能改善远期预后;第二 , 抗心律失常药物存在致心律失常作用 。
心脏早搏,治,还是不治?
文章图片
这个研究结果使医生们认识到 , 治疗心律失常不在于当时控制多少早搏 , 而在于能不能改善患者最终(远期)后果(预后)——减少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卒中等 。 就像打仗 , 不能拘于一城一地的得失 , 而在于赢得整个战争的胜利 。
因此 , 在早搏(心律失常)的治疗中 , 医生是有原则的 。 这就是:
1.强调和重视原发病的治疗 。 对于早搏(各种心律失常)患者 , 首先要查找可能的病因和合并的心脏疾病 , 注意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心脏有结构和/或实质性改变);然后 , 判断哪些早搏需要治疗(对室性心律失常 , 进行危险性综合评估) 。 治疗原发病是根本:比如缺血性心脏病 , 要改善心肌供血;如果心衰发生早搏 , 纠正心衰就是首位;有甲亢要治疗甲亢、有感染要控制感染等 。
心脏早搏,治,还是不治?
文章图片
2.强调控制和避免诱因 。 我们说过 , 早搏有很多诱因 , 比如一些体内代谢紊乱、药物或者生活方式等 , 需要控制和避免 。 如发热的病人要降体温 , 缺氧的要改善缺氧 , 电解质紊乱的要纠正 , 怀疑药物不良反应的要停药 , 等等;还有 , 情绪激动、睡眠不佳、剧烈运动、饮酒、吸烟、饮浓茶咖啡、甚至吃得过饱、吃冷饮等 , 都要注意避免 , 并且可以针对诱因作相应的治疗 。
这当中 , 很多早搏的发作是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精神情绪变化有关的 。 因此 ,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 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习惯、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过于紧张激动等都很重要 。 必要时 , 可以应用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 。
心脏早搏,治,还是不治?
文章图片
心脏早搏,治,还是不治?】有一点认识很重要 , 就是:心脏病可以引起早搏 , 但早搏不一定都有心脏病 。
3.在前2条基础上 , 如果早搏过多或症状过于明显 , 可以对症治疗 。 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 , 因此 , 对于良性、即没有器质性心脏病 , 对心功能没有影响的早搏 , 不主张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一般来说 , 24小时4000次以下的早搏不主张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