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长期吃味精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二 )


莲花味精很难在超市里买到了
曾撑起调味届半边天的莲花味精 , 就这样被人们慢慢遗忘了 。
作为行业龙头的莲花味精 , 何以至此?
一切都要从味精被污名化说起 。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 , 这是一种能产生“鲜味”的物质 。
作为“酸甜苦咸”之外的第五种味道 , 鲜味更加让人难以捉摸 。
1908年 ,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 , 在妻子做的海带黄瓜汤里尝出了一种特别的味道 。
他将这种味道称为“旨味” ,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鲜味 。
池田菊苗迅速对食材进行了研究 , 最终在海带中提取到了一种化学物质——谷氨酸钠 , 并命名为“味之素” 。
这种“味之素”漂洋过海传到中国 , 就成了曾经家庭餐桌上的“味精” 。
味精的鲜度极高 , 溶解于3000倍的水中仍能被辨出“鲜味” 。
炒菜出锅前 , 稍微加一点味精 , 就是作弊般让菜变得更好吃的秘诀 。
那些长期吃味精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文章图片
味精能让平平无奇的食物变得好吃
但就在这种神奇的“鲜味”备受追捧之时 , “吃味精致癌”、“吃味精掉头发”、“味精吃多了会变笨”等江湖传言不胫而走 。
那些长期吃味精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文章图片
相亲相爱一家人们互相提醒 , 不少人对味精如临大敌 。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首先 , 味精并不是一种食品添加剂 , 而是用粮食为原料经发酵提纯的谷氨酸钠结晶 。
现代的味精一般使用淀粉或大米之类发酵制成 , 和米酒、陈醋的制造工艺类似 。
“味精致癌”的传言 , 主要是由于味精加热后会产生焦谷氨酸钠 , 当时人们认为这种物质对人体有害 。
味精在100℃加热半小时 , 的确会有0.3%的谷氨酸钠会生成焦谷氨酸钠 。
但是 , 大量科学研究已经表明 , 焦谷氨酸钠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
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组织规定 , 味精的每日建议摄入量为0mg~120mg , 一个成年人每天最好不要摄入超过6克的味精 。
1987年和2004年再次评估后 , 世界卫生组织将安全摄入量改为“无需限制” 。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也认为 , 在现在的使用量、使用方法条件下 , 长期食用味精对人体没有任何障碍 。
但这些澄清并没能挽回味精的声誉 , 在“味精致癌”、“味精是添加剂”的谣言之下 , 味精市场开始萎缩 。
与此同时 , 新兴的鸡精开始成为厨房新宠 。
自2014年来 , 我国鸡精(鸡粉)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 到2018年市场规模为38.98亿元 , 同比增长44.85% , 且一直呈上涨趋势 。
市场占有率提升的同时 , “鸡精更健康”的说法也流行开来 。
事实上 , 鸡精配料表的第一位 , 就赫然写着“味精” 。
作为复合调味品 , 鸡精的主要成分是味精和盐 , 还有少量食品添加剂 。
比起配料表只有小麦的味精而言 , 鸡精的“科技含量”可能更高 。
那些长期吃味精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文章图片
图源:某电商平台
而莲花味精不仅配料表干净 , 甚至还有“绿色食品”的标志 。
那些长期吃味精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文章图片
莲花味精的包装上 , 印有绿色食品的标志
这意味着莲花味精“产自优良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 , 是优质的食用农产品 。
由此看来 , 将味精称为“最纯洁的调味品” , 一点都不为过 。
如今看来 , 被误解多年的莲花味精没有任何添加剂 , 并不是“科技与狠活”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