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呼吸之路” 撑开“生命之门”

本文转自:济宁日报
畅通“呼吸之路”撑开“生命之门”
——记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边翠霞
畅通“呼吸之路”  撑开“生命之门”
文章图片
■本报采访人员宋娜
本报通讯员胡安国周静邵明星
你能想到吗?6年的时间 , 她从0到1再到第290例手术 , 完成了从呼吸介入手术“小白”到专家的蜕变;
她41岁从基层医院调到市级医院 , 以“归零”心态重新开始学习、进修 , 只为不辜负每一位前来问诊的病人;
她一次次填补了鲁西南乃至山东省气管介入手术的空白 , 为上百位奄奄一息的患者 , 重新打开了生命之门 。
……
她 , 就是边翠霞 ,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简称市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 在她的从医故事中似乎看不到“年龄”的痕迹 , 总是洋溢着青春的自信和热忱 。 正如她所说 , “任何时候努力都不晚 , 留给我们最好的时间:一个是十年前 , 其次就是现在 。 ”
41岁重新起步
她争分夺秒地学习新技术
畅通“呼吸之路”撑开“生命之门”】2016年 , 41岁的边翠霞走到了从医路上的“十字路口” , 她所在的基层医院合并 , 当时的她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去企业医院 , 要么去市一院 。
她思考再三 , 最终选择去了市一院 。 正是这次选择 , 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深刻改变 。
“当时 , 去市一院前 , 我也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 。 去企业医院 , 离家近了 , 竞争压力也不大 , 对于我这个年龄的医生来说 , 再好不过了;而去一院就大不一样了 , 不仅离家远了 , 工作压力也大了 , 很担心自己会应对不了 。 ”边翠霞说 , “尽管如此 , 我还是决定去市一院 , 给自己一次机会 , 也是一次挑战 , 这是我心的方向” 。
在本该享受职业红利的年纪 , 她却像年轻医生一样 , 从写病历、看片子开始学习 。 当时的她 , 以归零心态 , 向年轻医生学习 , 向专家学习 , 还时常攒“假”外出学习 。 两年的时间里 , 除了工作、吃饭、睡觉 , 她都在学习 。 上下班的路上在听音频课 , 吃饭在看视频 , 甚至很多时候睡梦中她还在听着网课 。
“当时遇到的一些患者 , 在基层医院很少遇见 。 尤其是大气道狭窄的患者 , 每次看着他们痛苦的样子 , 心里万分焦急、难受 , 却无能为力 , 很希望能够从‘根’上帮他们缓解痛苦 。 ”边翠霞说 , 这样的患者大都需要争分夺秒地救治 , 很多时候等不到送至上级医院已经不行了 , 特别让人心疼 。
随着大气道病变患者越来越多 , 尤其气道狭窄和气道瘘 , 导致呼吸梗阻、肺部感染 , 严重时甚至致命 。 于是 , 她便萌生了学习呼吸介入的想法 。 当时 , 这类手术难度比较大在省内还没开展几例 。 起初 , 她通过视频网课学习 , 感觉学不到精髓 。 后来 , 她便利用休息时间 , 前往国内呼吸介入最好的医院学习 。 时常 , 她白班、夜班连轴转 , 一连工作一个多月 , 将攒下来的“假期”用来外出学习 。
2018年年底 , 刚从北京学习回来的她 , 为一位气道瘘患者 , 做了第一例介入手术 。 当时病人奄奄一息 , 危在旦夕 。 她的手术如及时雨一般 , 第一时间解救患者于危难之中 。 “当看到病人从奄奄一息中脱离危险 , 我的眼睛里堆满了泪水 , 所有的努力没有白费 。 ”边翠霞说 , 在这项新技术开展之前 , 针对这次手术规划、风险、应对策略等等在我脑海中演练了上百遍 。 一遍一遍看相关手术视频 , 一遍一遍的在大脑中模拟 , 最终才促成了手术的顺利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