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 二 )


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的治疗方向
关于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的治疗 , 孙院长表示 , 需从几个方面入手 。 第一 , 改善舒张功能 , 这是最本质的目的;第二 , 为患者缓解症状;第三 , 治疗原发病 , 这点尤其重要 , 可能引起该类心衰的疾病要充分地关注 , 如糖尿病患者 , 控制好血糖就是减少心衰的发生率;第四 , 减少并发症 , 比如减少患者下肢水肿溃烂的发生 , 减少患者肺淤血的发生 , 减少患者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等 , 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存状态 。 目前 , 针对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的药物有两种 , 一种是双通道阻滞剂 , 由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脑啡肽酶抑制剂组成 , 前者用来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 后者用来抑制脑啡肽酶的产生 。 另一种是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 。 最新医学研究发现 , 将这类药物应用在此心衰疾病中 , 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也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 尤其对于糖尿病患者 , 既可作为预防用药 , 又可作为治疗用药 。
为什么现在开始重视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这一疾病呢?对此 , 孙院长说道:“依托于现代医疗发展 , 诊断方法不断更新迭代 , 如今越来越多的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患者被发现 。 加之老龄化社会、肥胖、慢性疾病人群不断增长等因素 , 使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的患者人数显著增加 。 ”孙院长始终认为 , 疾病的预防胜于治疗 。 当原本小众的疾病 , 逐渐壮大规模时 , 大家要提高认知、引起警觉 , 共同努力将疾病止于发生前 。
■专家简介
孙宝贵
主任医师、教授、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 。 曾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医学会电生理与起搏学会等12家国内学会的委员、常委、副主任委员或主任委员 。 承担和参加各种科研项18项 , 共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9项 , 国家专利5项(3项获上海市优秀发明专利奖) 。
擅长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尤其在心脏起搏、心脏电生理和射频消融术 , 以及PCI等介入性心脏病治疗手段方面有特殊专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