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武汉乡村振兴周刊第062期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大地》武汉乡村振兴周刊第062期
文章图片
■本版策划/李英波统筹/贾蓓
■头条新闻
携手共建乡村美好生活
村民自拆院墙为湾里道路拓宽让路
(长江日报采访人员余康庭通讯员谭远璧王璐吕巍)
昔日破旧低矮的小瓦房 , 变成了一栋栋齐整的“大平房”;曾经坑洼的泥巴路 , 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过去破败的村庄 , 村容村貌大变样 , 撷珠湖心建起了文化休憩长亭……在武汉乡村 ,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实践活动 , 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 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 乡风更加文明 , 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 , 基层治理更加高效 , 处处散发着无尽活力 。
“将共同缔造活动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统筹推进 , 真正变‘你和我’为‘我们’ , 引领村民共同发力 , 携手绘就武汉乡村美好幸福生活新画卷 。 ”对于乡村的蜕变 , 市农业农村局社会事业促进处负责人如是说 。
近日 , 长江日报采访人员跟随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工作组 , 前往蔡甸区桐湖办事处瓦渣堡大队、新洲区凤凰镇毛家冲村 , 实地探访“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村湾美丽蝶变背后的生动故事 。
蔡甸区瓦渣堡大队
党建引领夯实共同缔造主心骨
1月3日 , 在蔡甸区桐湖办事处瓦渣堡大队 , 不少村民围在大队支部旁的公示栏前 , 查看大队志愿服务队报名方式 , 了解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的政策 。
近来 , 瓦渣堡大队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契机 , 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议事亭会、屋场会等方式 , 广泛征求村民意见 , 拟对乡村基础设施进行改造 。 在得到村民们的广泛支持后 , 大队党支部又讨论制定出环境卫生评分细则、标准 , 并商议以积分档次兑换相应生活物品的方式 , 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改造的热情 。
《大地》武汉乡村振兴周刊第062期
文章图片
瓦渣堡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庆贵(左二)和村民、村干部商量村湾环境改造事宜 。 长江日报采访人员余康庭摄
如今 , 村民们自己评选出了乡贤理事会、民生服务代办服务队、文化体育活动队、助农志愿服务队等自治组织 , 实现了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乡村自治体系 。 “同时 , 我们依据村湾分布 , 建立党员中心户制度 , 团结带动村民参与到村湾事务管理、项目建设等工作中来 , 将党的工作落到每户村民家中 。 ”瓦渣堡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庆贵说 , 大队还对乡贤能人全面摸排 , 建立大队后备干部及乡土人才信息库 , 鼓励引导“五老”、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员等参与村湾日常管理及志愿服务 ,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
“当时就是觉得共同缔造这么好 , 我们老百姓也要积极参与 。 周围环境变好了 , 我们自己也住得舒心 。 ”参加过几次村民代表大会和议事亭会之后 , 家住瓦渣堡大队朱湾街道路边的村民田德文 , 不仅主动拆除了家门口的鸡圈 , 还主动清理房屋附近的杂物 。
田德文说 , 自己不仅参与支持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 , 还正在从中受益 。 上个月 , 田德文家门前的泥巴路完成了硬化施工 , 修成了110米长、3米宽的通湾路 。 “以往泥巴路中间高、两边低 , 冬天路上有露水时 , 婆婆出个门很容易摔跤 , 现在好了 , 出门更方便、安全” 。 据悉 , 在硬化通湾路时 , 田德文的兄弟田德元和村民徐从礼 , 还主动让出路两边约60厘米宽的地 , 作为路肩使用 。
眼下 , 桐湖办事处正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妃文化为基础 , 投资1400万元打造7个香妃文化驿站 , 其中香妃采珠驿站便设在瓦渣堡大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