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药南极,青岛“蓝色药库”再添抗癌利器( 四 )


BG136是按照化药申报的 。 不过 , 与传统的化药(小分子药物)不同 , BG136是大分子药物 , 虽然结构明确 , 但其产品质量会随制备工艺的变化而变化 , 进而影响药性 。 “第一次申报临床时 , 我们按照要求对BG136开展了一个批次样品的结构分析 。 但考虑到BG136的特殊性 , CDE要求我们对BG136开展多批次样品的结构分析 , 对多批次样品的组分、质量属性开展对比研究 , 确保能够生产出质量稳定、药性相同的高水平产品 。 ”BG136项目注册管理小组主要承担资料汇总、临床申报工作的负责人赛向阳说 , 本着“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原则 , CDE对BG136还提出了其他意见 , 目的是让BG136能够充分体现国家一类创新药物的水平 。 他们收到意见后 , 再反馈给药学研发等小组 , 进一步深化研究 。
BG136是注射药物 , 特定杂质的结构特性需要明确、含量需要限定且需要提供安全性数据支持 。 当时BG136中存在一个含量约1%的杂质 , 一直未能确定其结构 , 评审专家担心这个杂质可能存在致人过敏等风险 。 吕友晶介绍 , 为了解决该问题 , 科研人员利用先进的高分辨质谱与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等手段 , 最终明确该杂质是一种安全性较高且结构与BG136类似的成分 , 打消了评审专家的顾虑 。 与此同时 , 科研人员把前期制备的5批次BG136原料药以及两批次对照品 , 全部进行了结构分析 , 用大量数据验证了其质量的一致性与可控性 。
两年时间里 , 科研人员通过对BG136项目深化研究 , 建立了国际领先的质量标准 , 保证了BG136原料药及其制剂的制备工艺稳定性、产品质量可控性、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 。 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总裁王明刚表示 , BG136不仅在抑制肿瘤生长、抗肿瘤转移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 , 而且能有效减少放化疗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下降这一副作用 。 对比国际同类药物 , BG136的质量稳定性、安全性更优 , 免疫抗肿瘤活性更强 。
进入临床
2022年8月 , 由海药院、中国海洋大学、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BG136开启第二次临床试验申报 。 经专家咨询和答辩 , 最终在2022年12月通过审查 , 获批临床 。 回首来路 , BG136的基础研究可以追溯到2004年于广利主持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具有抗癌活性真菌糖肽链细微结构研究”项目 , 到2022年进入临床 , 已经长达18年 。
这是一个锤炼队伍的过程 。 海药院的诸多科研人员表示 , 通过参与BG136项目 , 对国家一类新药研发特别是大分子药物研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 为后续相关项目的开展筑牢了根基 。 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成果 。 BG136项目的规划者、“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倡导者管华诗认为 , BG136是多学科交叉融合、“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推进的结果 , 不仅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技术体系 , 也在破解海洋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 向着实现“蓝色药库共同梦想”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 “BG136是继藻酸双酯钠片(PSS)、甘糖酯(PMS)和甘露特钠胶囊(GV-971)之后 , 我国‘蓝色药库’开发的又一实质性进展 ,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开展 , 越来越明确的药效和作用机制将被阐明 , 有望为广大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 ”管华诗说 。
2022年6月 , 管华诗被聘为海药院名誉院长 , 在海洋药物研发领域“退而不休” 。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杜冠华被聘为海药院第二任院长 , 开始“执掌”海药院发展 。 杜冠华说 , 从前期的研究结果来看 , 他对BG136的未来充满信心 。 根据药物研究规则 , 今年他们将推进一期临床试验 , 评估BG136在健康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和安全性 。 “我们有信心今年完成一期临床试验 。 在一切顺利的前提下 , 预计2024年完成二期临床试验 , 2025年完成三期临床试验 。 ”杜冠华介绍 , 如果BG136效果特别突出 , 他们可以申请国家绿色通道 , 时间还能缩短 , “所以 , 时间并不固定 , 我们将努力推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