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青岛日报
经过10余年探索 , 由青岛自主研发的国际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药物BG136获批临床试验
问药南极 , 青岛“蓝色药库”再添抗癌利器
文章图片
■海药院全貌 。
文章图片
■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 。
文章图片
■注射用BG136 。
文章图片
■科研人员在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开展BG136原料药生产 。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采访人员李勋祥
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教授、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以下简称“海药院”)首席科学家于广利最近很忙 。 这段时间 , 他正与同事们商讨免疫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注射用BG136”(以下简称“BG136”)临床实施方案 。 同时 , 他也不得不面对一个“幸福的烦恼”:自公众得知BG136于2022年底正式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 , 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以来 , 向他咨询和申请临床使用BG136的患者家属越来越多 。
作为BG136项目总负责人 , 于广利乐见BG136经10余年探索研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 但据他介绍 , 一期临床主要针对健康人开展安全性评价 , 应用于患者还为时尚早 。 “2022年 , 我国新发肿瘤约482万例 , 死亡病例约321万例 , 新发肿瘤与死亡病例数量均占全球首位 。 虽然采取了各种防治措施 , 但新发肿瘤病例及死亡人数仍在增加 , 抗癌新药的研发任重道远 。 ”于广利说 。
有效抗癌药物少 , 临床需求量巨大 , 抗肿瘤治疗因此被视为世界难题 。 在此背景下 , BG136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 让人们看到了防治恶性肿瘤的又一新方案 。 作为国际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药物 , BG136是如何被发现的?新药开发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困难?第一次申请临床试验为何没有通过?与同类药物相比 , 有何创新性和先进性?
回顾BG136的研发历程 , 其中的曲折艰辛揭示着青岛科技工作者们“向海问药”的探索历程和社会价值 。
“BG136”大事记
2010年至2015年
在开展海洋生物资源调查和评价的过程中 , 发现并验证了南极褐藻的抗肿瘤潜力 。
2014年
海药院正式运行 。 BG136项目是海药院开展熟化孵化的第一个海洋药物项目 。
2015年
海药院设立“青岛海洋药物聚集(310)开发计划” , 对正式立项的BG136项目开展成果转化 。
2015年至2018年
BG136项目团队重点开展中试工作 。
2019年上半年
BG136项目转到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联合孵化 , 正式开展BG136原料药生产 。
2022年8月
由海药院、中国海洋大学、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BG136开启第二次临床试验申报 。 经专家咨询和答辩 , 最终在2022年12月通过审查 , 获批临床 。
?新药发现
2010年 , 中国海洋大学订购了一批海洋生物资源 。 在这批资源中 , 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南极褐藻 , 从中提取的活性物质结构独特 , 具有天然的抗肿瘤药性 , 这就是后来研发BG136的原料来源 。
“2010年至2015年 , 我们承担了国家海洋局公益专项‘海洋功能寡糖及其药物工程技术开发’项目 , 在开展海洋生物资源调查和评价的过程中 , 发现并验证了南极褐藻的抗肿瘤潜力 。 ”于广利是当时的项目负责人 , 他说 , 彼时国内外研究已经证明 , 倍他葡聚糖(Beta-glucan)具有抗肿瘤作用 , Beta-1,3/1,6-葡聚糖抗肿瘤效果尤其显著 。 而他们在2010年发现的南极褐藻 , 正是这种分子结构 , 且倍他葡聚糖含量极高 , 为开发海洋药物奠定了坚实基础 。 基于该南极褐藻的分子结构特点 , 科研人员把研发的海洋药物称为BG136 。 “‘BG’是指倍他葡聚糖英文大写首位字母 , ‘136’是指该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 ”于广利说 。
- 青岛崂山区:年味渐浓 繁荣渐复
- 欢天喜地过大年,青岛市疾控中心发布最新提醒!
- 关注血管性血友病:不寻常的求医问药之旅
- 警惕!青岛市已发生多起!刚刚,青岛疾控最新提醒
- 青岛的一篇通报火了,网友纷纷表示:“这才是实事求是”
- 陕西:线上“病毒性感冒专病门诊”方便群众就医问药
- 面对疫情,青岛、东莞以及浙江率先迈出关键一步!
- 建议收藏!青岛可提供“清肺排毒汤”方剂的医疗机构名单(12月24日更新)
- 转需→甘肃公布省、市、县、乡新冠病毒感染询医问药电话
- 青岛、东莞等地公布当前预测的每日新增感染者人数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