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吃饺子的来历和演变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每逢除夕,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
1.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 。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 。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 。

【除夕吃饺子的来历和演变】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 。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

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
饺子成为除夕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 。人们在除夕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