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医生平均少活13年,这个科室医生处境尤为艰难……

研究表明:医生平均少活13年,这个科室医生处境尤为艰难……
文章图片
研究表明:医生平均少活13年,这个科室医生处境尤为艰难……
文章图片
这绝不是医生“鞠躬尽瘁”的个例 。 一直以来 , 作为救死扶伤的代名词 , 医生拥有着比普通人更丰富的健康知识 ,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具有异于常人的健康优势 。 恰恰相反 , 诸多研究表明 , 医生这个职业有点儿“费命” 。 印度医师协会(IMA)曾针对印度的医生群体进行了一项寿命调研 , 发现医生的平均寿命仅有59岁 , 比普通人的平均寿命72岁差了竟有13岁之多 。 研究人员表示 , 大部分去世的医生死于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而活着的医生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 , 45-55岁和55-65岁这两个年龄组的医生健康状态最为脆弱 。 德国的科学家也针对医生寿命的问题进行一场深入的研究 , 不同的是 , 这项研究的对象是500多年前神圣罗马帝国的医学者们 , 从历史层面揭示了“医者不寿”这个扎心的事实 。 研究表明:医生平均少活13年,这个科室医生处境尤为艰难……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Demography)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 , 由于战争、饥荒和流行病的影响 , 学者们的预期寿命波动性下降 。 但到了18世纪中叶 , 和平的大环境下人们的寿命也稳步增长 , 到了20世纪 , 其预期寿命已比一百五十年前能多活7.5岁 。 研究表明:医生平均少活13年,这个科室医生处境尤为艰难……
文章图片
不同时期的学者预期寿命动态图 。 (图片来源:Demography)
作为救死扶伤的杰出代表 , 医学者的寿命是否也“水涨船高”了呢?研究人员比较了在大学或科学院工作的医学者的预期寿命 , 却发现事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从统计数据来看 , 在大学工作的医学者们的预期寿命持续低于其他领域的学者们 , 即使在18世纪中期其他领域学者的寿命普遍增高的情况下 , 医学领域的学者的预期寿命却“不为所动” , 依旧低于平均值一大截 , 而这种情况直到19世纪末才逐渐有所改善 。 与大学医学者相比 , 科学院的医学者们寿命情况稍微好点(这可能是当时的科学院工作者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精英待遇) , 但总的看来他们的寿命水平仍然难以超越科学院的其他领域学者 。 研究表明:医生平均少活13年,这个科室医生处境尤为艰难……
文章图片
医学者的预期寿命图 。 左 , 大学学者预期寿命;右 , 科学院学者预期寿命 。 (图片来源:Demography)由此看来 , “患者没好医生先倒”已经不再是一句笑话 , 究其原因 , 可能与医生的工作特点密切相关:久坐不动、长期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运动量不够致使多数医生的身体难承重担 。 而一旦摆脱了工作 , 医生们的身体状况则会得到好转——在前文提到的印度研究中 , 当接受调研的医生步入愉悦的退休生活以后 , 他们平均寿命超过了75岁!作为人口大国 , 中国医生的“境遇”不容乐观 。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 , 我国的医生密度仅为19.8/10000人 , 护士和助产士密度仅为26.6/10000人 。 巨大的人口基数奠定了医生们“苦逼”的生活基调 。 中国医师协会曾资助一项研究报告了中国医生2013-2015年因过劳而猝死情况 , 发现过劳死的医生人数由2013年的6人激增到了2015年的24人 , 其中以30-39岁正值壮年的医生最多 。 在猝死发生前 , 半数医生已经持续工作了8~12个小时 , 更有11名医生持续工作超24小时 。 研究表明:医生平均少活13年,这个科室医生处境尤为艰难……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PublicHealth)而猝死比例最高的竟是麻醉科医生 , 达到了26% 。 据了解 , 发达国家的麻醉师通常每年仅管理500-1000例病例 , 而中国约为1500例 。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过劳死最常发生在麻醉师身上 。 此外 , 麻醉师在从术前到术后的整个围手术期都需要保持高度紧张的状态 , 面对一台又一台手术的“持续输出” , 麻醉师无疑成了整个手术室最疲惫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