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奥密克戎较量的最后“战场”( 五 )


乔跃华告诉她 , 血常规的检查做下来 , 各项指标都慢慢恢复正常了 。 因为血色素过低 , 医院还特地费了一番周折 , 给老太太申请到了一个单位的红细胞 。 血输进去后 , 效果显著 。 但她还是焦虑 , 总是担心那个最坏的时刻到来 。
老太太每天会和在方舱里的老伴打电话 。 “我们老两口相依为命 。 ”她举着手机说 。 乔跃华心头一紧 。
在医护的协调沟通下 , 老爷子从方舱转运到了仁济南院 , 病房里加了张床 , 两位老人被安顿在同一间病房 。 老爷子的症状并不严重 , 照理说不能进定点医院 。 但两边都愿意出力协调申请 , 让他们相见陪伴 , 彼此安慰 。
“对他们而言 , 这时候家人在眼前的支撑 , 可能比药物更有用 。 ”乔跃华说 。
病区里有个iPad , 原先是为了舱内外的医护沟通工作信息 。 渐渐地 , 这个iPad里加了越来越多的病人家属 , 它流转在每一个病床前 , 点开摄像头就能获得疫情中最大的抚慰——看见家人的脸 。
在儿科亲子舱里 , 陆春梅和同事们在照顾孩子们之余 , 也为新手爸妈们做过一些更利于治疗的选择 。
有一位带着七八个月大宝宝的新手爸爸 , 原本就经验不足 , 自身也处于生病的状态 。 身心双重压力下 , 手忙脚乱 , 情绪近乎崩溃 。
陆春梅和同事们赶紧接手照料孩子 , 安排爸爸住进病房安心修养 , 还请了心理科的医生对家长进行疏导 。 得知孩子的妈妈在方舱治疗 , 又辗转联系让妈妈也住进医院陪伴孩子 。 在病房里渐渐平复心绪的爸爸 , 出于感激 , 主动在医院当起了志愿者 。
相比于焦虑的大人们 , 小朋友显得“从容”许多 , 他们更关心每天发放的零食 。 “大部分都是社会捐赠的物资 , 我们每天都会分发 , 让孩子们开心开心 。 ”陆春梅说 。 偶尔发晚了 , 会有小朋友围着护士转 , 仰着脸问:“阿姨今天怎么没有奶酪棒、水果泥呀?”
与奥密克戎较量的最后“战场”
文章图片
陆春梅在儿科病房(受访者供图)
与奥密克戎较量的最后“战场”
文章图片
孩子们的感谢信(受访者供图)
和“大白阿姨”们的感情日益深厚 , 孩子们常常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感谢 。 开舱以来 , 儿科的护士们收到了50多封感谢信 , 好多是孩子们自己画的卡片 。
6月1日 , 只剩下17组家庭的亲子舱里满是小朋友们的欢笑声 。 护士们忙着给孩子们分发儿童节礼物:零食、书包、乐高积木……
陆春梅问病房里的小患者:“你在这里开心吗?你喜欢我吗?”
小朋友没说话 , 转身一下抱住了她 。
5月底 , 各级医院在院治疗的新冠患者人数降到了四位数 。 曾经共收治了871组家庭的7个儿科病区 , 在6月2日正式休舱 。
但定点医院仍在坚守 , “我们准备好做坚持到最后的那批人 。 ”医护们说 。 返回搜狐 , 查看更多
与奥密克戎较量的最后“战场”】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