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植物辨识(四十三)卷耳和苍耳

《诗·周南·卷耳》“采采卷耳 , 不盈顷筐”之卷耳 , 现代的《诗经》译注有的解释为苍耳(菊科苍耳属) , 有的解释为石竹科植物 。 《百草纲目》、《中医药大辞典》等中医药书籍都说卷耳就是枲耳 , 枲耳就是菊科的苍耳(菊科苍耳属) 。
我第一次看到说“采采卷耳 , 不盈顷筐”(《周南·卷耳》)中的卷耳是苍耳时 , 心里就有些疑问:苍耳那毛毛糙糙的叶子能吃吗?直到写这篇短文时看了一些古人的解释 , 才释解了心中之疑 。
《尔雅》:“菤耳 , 苓耳 。 ”郭璞注:“《广雅》云:枲耳也 。 亦云胡枲 , 江东呼为常枲 , 或曰苓耳 。 形似鼠耳 , 丛生如盘” 。
《说文解字》:(苓)“卷耳也 。 ”《说文解字注》:“苓 , 耳逗 。 二字各本脫 。 今补 。 ”
《诗经》里的植物辨识(四十三)卷耳和苍耳】《毛传》注释《诗·周南·卷耳》之卷耳:“卷耳 , 苓耳也” 。 陆玑《毛诗疏》“采采卷耳”:“卷耳 , 一名枲耳 , 一名胡枲 , 一名苓耳 , 叶青白色 , 似胡荽 , 白华 , 细茎 , 蔓生 , 可煮为茹 , 滑而少味 , 四月中生子 , 正如夫人耳中瑽 , 今或谓之耳瑽草 。 郑康成谓是白胡荽 , 幽州人称为爵耳” 。
《朱熹集传》:“卷耳 , 枲耳 , 叶如鼠耳 。
说“卷耳”是苍耳或是石竹科植物 , 都来自对以上古籍中卷耳、苓耳、枲耳、胡枲、爵耳的解释 。
(1)说胡枲是今之菊科苍耳属之苍耳 , 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汉):(枲耳实):“一名胡枲 , 一名地葵 。 生川谷 。 ”后又有《名医》(汉末)曰:“一名葹 , 一名常思 , 生安陆及六安田野 , 实熟时采 。 ”三国魏·张揖撰文字训诂书《广雅》也说“苓耳 , 葹 , 常枲 , 胡枲 , 枲耳也 。 ”苏轼的《东坡杂录·苍耳录》说苍耳即《诗经》中的卷耳 , 一名羊负来 , 俗称道人头 。
《本草纲目》释名说《尔雅》里的苍耳 , 《诗经》里的卷耳 , 《诗疏》中的枲耳、爵耳 ,
《本经》里的胡枲、地葵 , 陶弘景说的常思、葹、羊负来 , 《本经》中的地葵 , 《图经》道人头 , 《记事珠》进贤菜等都是指苍耳 。 其中引用了郭璞、陆玑关于苓耳的解释和陶弘景、苏颂、《博物志》、《救荒本草》等关于枲耳的解释 。 李时珍硬是把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硬是柔和在了一起 , 让人无语!
苍耳是菊科一年生草本 , 高20-90厘米 。 茎直立单生 , 分枝或不分枝 。 叶片三角状卵形或心形 , 全缘 , 或有3-5不明显浅裂 , 有长叶柄 。 头状花序球形或椭圆形 , 花极小 , 无花瓣 , 苞片绿色 , 淡黄绿色或有时带红褐色 。 瘦果像枣核 , 外面疏生锥形上端略呈镰刀状的喙 , 多数簇生 。
显然 , 苍耳的特征与郭璞和陆玑所说的卷耳“丛生如盘”、“叶如鼠耳”、“白华 , 细茎 , 蔓生” , “似胡荽” , 子如耳中瑽等特征完全不符 。 也就是说本草书籍中的枲耳、葹等 , 不是郭璞和陆玑所说的卷耳 。 再者 , 《神农本草经》说葈耳实(枲耳)一名胡枲 , 一名地葵 , 一名葹 , 一名常思 , 并没说葈耳实(枲耳)就是卷耳或苓耳 。 但是 , “苍耳说”在介绍葈耳时 , 大都引用了郭璞和陆玑对卷耳的解释 , 明显自我矛盾 。 清《草木典》说:“《詩·周南》云:‘采采卷耳’ 。 郑注:旧说苍耳 , 非也 。 此即卷菜 , 叶如钱细 , 蔓被地 。 ”《中国植物志》也只说苍耳是《本草经》中的葈(同枲)耳 , 没有提及卷耳或苓耳 。
(2)现代植物分类学有卷耳种名 , 为石竹科卷耳属植物 。 但卷耳、球序卷耳、簇生卷耳等其茎都不为蔓生 , 也不丛生如盘状 。 也未见有作野菜食用的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