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介绍1-脊柱融合器(椎间融合器)

乔阳
一、背景介绍
早期脊柱融合技术包括骨膜下剥离肌肉组织 , 及自体骨植入 , 不植入内固定物 。 这导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 术后并发症多、假关节形成、术后康复时长 。
自20世纪50年代RobinsonRA.SmithGW等人开展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以来 , 颈椎的融合技术得到推广和发展 。 经过多年发展脊柱融合术现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脊柱疾病 , 包括脊柱先天性疾病 , 畸形 , 退行性疾病 , 良性和恶性肿瘤及脊柱骨折等 , 是目前脊柱外科最常用的外科技术之一 。
融合器设计理念
椎间融合术通过植入融合器可以有效解决颈椎腰椎椎间隙狭窄 , 退行性疾病等 。 其设计理念为:在原有的椎间隙植入一个固定的Cage(椎间融合器) , 通过Cage支撑 , 恢复椎间隙高度 , 扩大椎间孔 , 解除神经压迫症状 , 增强节段的稳定性 , 避免相邻节段出现继发性退行性变 。
骨科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介绍1-脊柱融合器(椎间融合器)
文章图片
从20世纪后期融合器开始面向世界 , 截止目前融合器早已历经多次“整容” , 本文就椎间融合器的发展阶段进行简单概述 。
第一代BAK融合器
1988年人类史上第一款融合器出现 , 英国骨科医生Bagby发明了椎间不锈钢金属笼装置 , 报道了在椎间隙植入多孔、中空、不锈钢金属笼装置 。 用于治疗赛马的脊髓型颈椎病 , 植入后成功将赛马治愈 。 同年与另一名医生Kuslic合作 , 提出采用钛合金制成的椎间内植物在人体身上应用 , 成为历史上著名的BAK(BagbyandKuslic)融合器 。
1990年代中后期 , BAK融合器由赵定麟教授和赵杰教授引入中国临床 , 也将椎间融合器这个理念带到了中国 。
骨科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介绍1-脊柱融合器(椎间融合器)
文章图片
材质:不锈钢/钛合金材质;
制造方式:机械加工;
形状:呈圆柱形笼状体 , 外壁是粗大的金属螺纹 , 螺纹间有孔隙交通内外 , 以利于骨质生长、交融 。
第二代高分子材料
骨科领域最为经典的几类金属材料用来制造融合器 , 在应力遮挡、X线透光方面都比较糟糕 , 尤其是金属融合器的报道下沉率高达16%~60% 。 于是人们开始从聚合材料上寻找解决途径 。 1993年美国某公司推出了一个采用碳纤维加强的聚醚酮酮材料(PEKK)制造的腰椎融合器 , 并获得了令人惊喜的疗效 。
骨科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介绍1-脊柱融合器(椎间融合器)
文章图片
材质:聚醚酮酮(PEKK);
制造方式:机械加工;
形状:由长立方体形 , 中空 , 四周开孔 , 内部填充骨屑 , 平放于椎间隙内 , 融合面由不同形状的锯齿结构等 。
第三代PEEK融合器
美国FDA终于不堪忍受数以百计的脊柱融合器上市申请 , 将脊柱椎间融合器定义为Ⅲ类器械 , 自此 , 绝大多数公司的PEEK融合器获准上市 , 经过一系列发展改进 , 全新聚醚醚酮(PEEK)的融合器出现(图1) 。
随着相关产品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 临床医生发现 , 由于PEEK材料本身的成骨效能极低 , 以及融合器设计的植骨空间有限 , 导致骨性终板很难与PEEK融合器表面形成骨长入 。 为了改善PEEK材料骨长入不良的问题 , 人们开始对于PEEK融合器表面进行改性 。 最常见的是在PEEK材料表面进行钛喷涂技术来实现改性 。 (图2)
骨科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介绍1-脊柱融合器(椎间融合器)
文章图片
图1
骨科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介绍1-脊柱融合器(椎间融合器)
文章图片
图2
材料:聚醚醚酮(PEEK);
制造方式:机械加工;
形状:盒状、肾形 , 子弹头状 , 拥有一个比较大的植骨材料容纳舱 , 融合器支撑柱具有锯齿、棘条状的防止滑移的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