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智慧蓝色系列丨“蚝”厉害:除了吃,它在福建还可以这样用

本文转自:福建日报
用生蚝烹制美食 , 很寻常
但是 , 你见过用生蚝造桥吗?
见过生蚝盖的房子吗?
没有吧!
这就带你看看福建人的“常规操作”
01
“蚝”门望族
生蚝学名牡蛎 , 又名蛎蛤、牡蛤、海蛎子等 , 素有“海底牛奶”的美誉 。
但是 , 在食物之外 , 福建人赋予了牡蛎更高的“自我奉献”价值 。
吃完牡蛎后的壳子 , 除了被扔掉还有别的出路吗?
福建人告诉你:它可以盖房子!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蚝”门?
闽人智慧蓝色系列丨“蚝”厉害:除了吃,它在福建还可以这样用
文章图片
闽人智慧蓝色系列丨“蚝”厉害:除了吃,它在福建还可以这样用
文章图片
闽人智慧蓝色系列丨“蚝”厉害:除了吃,它在福建还可以这样用
文章图片
用牡蛎壳装饰的“蚵壳厝”图源:泉州文旅
在热门旅游景点泉州蟳埔村 , “蚵壳厝”是驴友们必看的风景 。
由于福建沿海多雨水 , 且海风带着盐分、极易腐蚀红砖 。 因此 , “蚵壳厝”一般采取内墙用砖石砌成、外墙则以层层叠叠的牡蛎壳黏合的建造方式 。
这样的房子可以防水、防潮、耐腐蚀 。 历经400多年的风雨冲刷 , “蚵壳厝”依然光洁明亮、容颜不改 。
除了为福建"蚝"门添砖加瓦 , 福建的桥也离不开牡蛎 。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是我国第56项世界遗产 。
其包含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泉州洛阳桥 , 屹立近千年不倒 。
闽人智慧蓝色系列丨“蚝”厉害:除了吃,它在福建还可以这样用
文章图片
航拍“海内第一桥”洛阳桥黄论谦/摄
公元1053年 , 泉州太守蔡襄在主持修建洛阳桥时 , 面对洛阳江入海口湍急的江流、汹涌的海潮 , 发明了“筏形基础” , 桥墩状如船形 , 极大减少水流的冲击力 。
由于桥基的石块之间有罅隙 , 当地人又在桥基和桥墩上养殖牡蛎 , 用它将松动、散置的石块胶粘在一起 , 称作“种蛎固基法” 。
闽人智慧蓝色系列丨“蚝”厉害:除了吃,它在福建还可以这样用
文章图片
洛阳桥的筏型桥基上密密麻麻生长着牡蛎福建日报采访人员林熙/摄
这是第一次把生物学原理用于造桥的案例 , 堪称对世界桥梁科学的巨大贡献 。
在蔡襄的牵线搭桥下 , 洛阳桥与牡蛎就这样相生相伴 , 千百年来不离不弃 。
不仅如此 , 为了让牡蛎真正能够发光发热 , 福建还在全国首创牡蛎产业“生态+”模式 , 探索出一条牡蛎壳资源化利用的新路 。
在诏安、惠安等地 , 相关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厦门大学等院所深化合作 , 经过系列技术创新 , 用牡蛎壳研制生产出土壤调理剂、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剂、水体净化剂等新型生物改良材料 , 可广泛用于生态环境治理、重金属污染水土改良、水产养殖、环保建材等众多领域 。
闽人智慧蓝色系列丨“蚝”厉害:除了吃,它在福建还可以这样用
文章图片
农户施用牡蛎钙改良土壤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供图
实践表明 , 用牡蛎壳制作的土壤改良剂 , 富含钙、镁、锌、铁等多种金属元素及氨基酸 , 能够有效改良酸性土壤和重金属污染土壤 , 解决土壤酸化板结、重金属超标等突出问题 , 产品已出口到英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 。
02
明察秋“蚝”
吃货的最高境界莫过于“自己动手 , 丰衣足食” 。
由于采集的野生牡蛎常常供不应求 , 为实现“牡蛎自由” , 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 , 福建、广东等地就已经掌握了牡蛎养殖技术 。
到了明代 , 霞浦县人郑洪图撰写了《蛎蜅考》 , 详细记录福建先民发明插竹养蛎法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