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中医医院:为建设健康武汉贡献中医药力量( 二 )


9月28日 , 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住院综合楼主体结构封顶 , 预计于2023年底投入使用 , 亦将成为展示中医自信的又一张江城地标级名片 。
2015年底 , 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一期投入运行 , 这也是汉阳大片区的首家三甲公立医院 , 填补了该片区没有三甲医院的空白 , 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来到百姓身边 。 短短几年间 , 汉阳院区就诊人数就从起初日均几十人增长至日均千余人 。
凤凰湖急救站、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重要的区域医疗救治平台顺利创建 , 有效完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 。 补齐短板之余也在扬优势 。 医院整合治未病科、妇科等中医特色科室资源 , 打造中医特色治疗中心 。 院内新增新技术新业务90多项 , 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力极大提高 , 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康复为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得到健全巩固 , 深度契合百姓就医服务需求 。
在近三年国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 , 医院始终位列全国532家三级中医医院A档 , 排名不断进位争先 , 2021年更是进入全国前27名 , 继续在省内领跑 。
肩负时代使命 , 共享中医药发展成果
张伯礼院士(前排)在武汉市中医医院收徒 。
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反映着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 党的十八大以来 , 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 , 通过临床和机理研究 , 中医药在一系列重大疾病、常见多发病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形成一批中医药特色治疗方案 。 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的紧密结合 , 让中医药的传承、发扬和创新迎来重大机遇 。
医以济世 , 术贵乎精 。 市中医医院多年积累与沉淀 , 在诊疗技术上下功夫 , 坚持提升临床疗效 , 中医药成果正广泛惠及江城百姓 , “中医热”持续升温 。
医院成功创建9个国家级重点专学科 , 13个省、市级重点专学科 , 建有20多个名医传承工作室 , 急诊医学科、脑病科(神经内科)分别成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和建设单位 , 推拿科新增推拿市级质控中心 , 并成功入选首批武汉区域诊疗服务中心 , 妇科作为武汉市医学临床研究中心 , 通过“内科介入化”“外科微创化”实现中西结合取长补短 , 缩短病程 , 提高疗效 , 中医学科的领先优势更为明显 , 汇聚成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
在与新冠肺炎疫情的较量中 , 中医药深度参与到疫情防控与医疗救治中 , 显示出独特优势 , 发挥了全链条、全过程、全周期的积极作用 。
2020年初 , 市中医医院率先制定新冠肺炎中医诊疗方案并在全市推行 , 成为全市医疗机构救治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牵头研制的新冠肺炎防治中药制剂“感冒退热方”“宣清和化方”获湖北省首批备案制文号制剂之一;率先在武汉市建立中医肺康复门诊 , 将治疗和康复进行有效衔接 , 帮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
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梯队的持续优化 。 十年间 , 一批国家级师承导师、湖北和武汉中医大师名师、黄鹤英才、荆楚工匠、武汉大城工匠等医学领军人才异军突起 , 学科带头人在业界影响力显著提升 , 多名专家入选疫情防治国家、省、市级专家库 , 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武汉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等快速成长 。
守正创新 , 奋力前行 。 自信自强的中医人肩负起“让人民共享中医药发展成果”的时代使命 。
守正中不断创新 , 接续传承杏林薪火
武汉市中医医院自制中药药剂 。
中医药植根于华夏沃土 , 凝聚着中华智慧 。 守正是传承与发展的基础 , 既是传承之本 , 也是创新之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