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中医医院:为建设健康武汉贡献中医药力量( 三 )


张伯礼、梅国强、刘清泉等一大批国医大师和岐黄学者均在武汉市中医医院建立学术传承工作室 , 带徒培养;医院“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 成为全省首个中药炮制技术的非遗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落户医院;金匮坊、中药标本馆、“云课堂”直播间等成为特色“打卡”地……全院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中医文化传承弘扬优势品牌 。
通过“传帮带” , 一批中青年专家成长起来 。 全国名老中医章真如学术继承人、脾胃肝胆病科学术传承人刘惠武主任入选第四届“白求恩式的好医生” 。 国家级名老中医、市中医医院儿科创始人张介安成立学术研究室 , 其第一代传承人胡成群、朱清梅等在全国儿科领域享有盛誉 , 第二代传承人叶冬兰、蔡建新等也成长为科室顶梁柱 。 国家级名老中医药学术继承导师徐升阳开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的特色道路 , 以王克林为代表的弟子们如今享誉江城 。
医院挂牌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和研究生工作站 , 新增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 , 中医住院医师规培被列入全国重点基地 , 以培养造就堪当时代重任的新一代接班人 。
提质增效离不开科技创新 , 建设高水平医院离不开科研精进 。 医院启动实施“中药制剂沉睡唤醒工程” , 加大制剂临床应用考核、深入推进中药制剂研发 , 启动临床药学实验基地(GCP)建设 , 完成3个专业药学临床试验备案 。 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科研专项 , 创建专家科创工作站 , 再添6项国家专利 。
医院加快构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 提升治理能力 , 在众多试点示范性项目中 , 都有武汉市中医医院的身影 , 医院事业发展格局更明确、路径更清晰、动力更强劲 。
坚持人民至上 , 织密高质量服务网
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上 , 温灸刮痧受热捧 。
济世惠民七十载 , 百姓口碑代代传 。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 医院以“人民至上 , 生命至上”为工作方向及服务宗旨 , 从细节服务入手 , 不断规范服务行为 , 优化服务流程 , 提升服务质量 。
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在哪儿 , 武汉市中医医院就将工作目标瞄准哪儿 。
医院坚持打造现代化医院 , 加紧完善互联网医院建设及智慧中医体系建设 , 借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 让治疗走向“精准” , 开启百姓就医新场景 。 在“一院多区”的基础上 , 通过“互联网+中医药”构建未来模式多样的服务格局 , 让江城百姓更加便捷地获取优质服务 。
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上 , 太极拳行云流水的动作迎来阵阵掌声 , 中医药特色技艺与疗法展示吸引参观者争相体验 , 尽显中医药文化的无穷魅力 。
如今 , 群众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和需求不断提升 , 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也有了更高期待 。 医院从多层次、多角度推动工作落细落微 。 从宏观着眼 , 组建“中医联盟” , 对口支援西藏、新疆等医疗资源短缺地区 , 与房县等地中医医院采取结对共建等方式加大技术输出和辐射 , 为地区百姓提供同质化中医药服务 。 从微观体察 , “岐黄号健康专列”开进百余社区、研发和推广中医特色健康产品、建设全省首批“老年友善医院”、创建中医优质护理服务病区、开设中医特色护理门诊、“杏林苗圃”计划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一切举措与行动只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 。
一个个贴心举措 , 流淌出融融温情 , 一次次创新突破 , 以专业守护生命之光 , 初心不改 , 步履不停 , 中医人选择与生命相握 , 与生存相息 , 以赤子之心书写担当与奉献 。 武汉市中医医院以创新之举 , 解群众之难 , 传承岐黄之术 , 诠释“医者仁心” , 谱写“大医精诚” , 护佑人民健康 , 中医药文化正在全体中医人全力践行殷殷嘱托的实践中绽放时代光芒 , 医院全力发展壮大中医药健康产业的蓝图正次第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