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中国每4个孩子就有1个中招?孩子的这些行为,千万别忽略!( 三 )


熬到初三 , 子烨的症状更加严重 , 在学校感觉很不对劲 , 变得厌学 。
从初一到初二 , 父母仍没有带她去医院做过检查 。 这次 , 她一直以来积累的负面情绪 , 彻底崩溃决堤了 。
子烨几乎用尽全力 , 告诉家人她不舒服 , 需要去医院检查:“我记得很清楚 , 8月31号开学前一天 , 我在家里发疯了一样 , 摔东西、摔门 , 跟我父母发脾气 , 威胁他们带我去看医生 。 ”

抗抑郁|中国每4个孩子就有1个中招?孩子的这些行为,千万别忽略!
文章图片

当父母带着子烨去医院检查 , 并被确诊为抑郁症时 , 3人的反应迥异而真实:
妈妈一副天要塌下来的样子 。
爸爸装出若无其事 , 嘴里反复嘟囔着回家再说 。
子烨却感到如释重负:终于有白底黑字的东西 , 可以证明自己真的需要休息 。
因为初三马上面临中考 , 子烨并没有选择吃药抗郁 , 而是坚持心理咨询 , 直到中考结束 。
特写镜头扫过子烨的书架 , 几乎全是与抑郁症有关的书籍 。 阅读这些书 , 也许是子烨疏导抑郁情绪的缓冲地带 , 也让她明白:“自己只是生病了 。 ”
同时 , 子烨也非常清楚: 要想找到真正的出路 , 首先得设法取得父母的理解和认同 。
试问 , 如果子烨对自己患抑郁的症状 , 羞于对父母启齿 , 让叛逆的误解持续发酵 , 如今会是什么情况?
而子烨所面临的困境 , 并不是个例 。

抗抑郁|中国每4个孩子就有1个中招?孩子的这些行为,千万别忽略!
文章图片

2021年10月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报告 《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 , 该报告第一次调查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 结果表明:在世界各地 , 精神障碍是造成痛苦的一个重要原因 , 但往往被忽视 , 从而影响儿童和青年的健康和教育以及他们充分发挥潜力的能力 。
值得一提的是 ,阻碍抑郁症患者就医 , 最大的问题 , 是“病耻感”及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认知与行为:

  • 生理层面的疾病很常见 , 而精神层面的疾病就很有问题 , 因为本来自己能控制 , 却没控制好 。
  • 不想让他人发现自己得了抑郁症 , 医院精神科的垃圾桶里 , 抑郁药物的空纸盒子满满当当 。
  • 希望向周围的人发出“求救信号” , 却囿于病耻感张不开口 。
面对诸如此类现象 , 子烨强调:“病耻感是正常的现象 , 所以不要对病耻感有病耻感 , 承认自己有疾病 , 认可接受自己的状态就好 。 ”
除此之外 , 还有一些抑郁症极为隐蔽 , 不容易被周围人所觉察 , 比如:微笑型抑郁、隐匿型抑郁 。这时更需像子烨一样 , 直面病耻感 , 勇敢说出自己的不良感受 , 为后续寻求专业治疗提供可能 。
治愈抑郁 ,
需要整个家庭系统支持
抑郁症与原生家庭的正确关系是什么?
从钟华和子烨的抗郁经历来看 , 原生家庭似乎是导致抑郁症的必然因素 。 事实真是如此吗?

抗抑郁|中国每4个孩子就有1个中招?孩子的这些行为,千万别忽略!
文章图片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已有30年临床经验的田成华医生科普道:
“抑郁成因既有先天因素 , 也有后天因素 。 先天因素一部分是遗传 , 也有一些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变异 。 幼时看不出来 , 成年后叠加外界刺激 , 就会得病 。 后天因素更是多种多样 , 人生的很多事情 , 都会对人构成极大的压力和刺激 , 进而引发抑郁 。 ”
综上所述 , 针对抑郁的具体成因 , 说不清道不明 , 而原生家庭只是众多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