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小伟(学者)小时候坐在自行车大杠上听老王讲中国史|天天叫外卖的两口子是容易散伙的!?——关于饮食的现象学思考( 二 )


“80后”没挨过饿 , 而且经常能和家人一起正经吃饭 。 技术哲学家阿尔伯特·伯格曼(AlbertBorgmann)认为家庭聚餐具有重要的存在论意义 , 并将之称为“焦点事物”(focalthing) 。 焦点事物和消费事物不同 , 前者通过操劳和身体性的投入不断地生成意义感 , 后者则会造成巨大的精神空虚 。 买菜、择菜、做饭、添饭乃至刷锅洗碗 , 都是制造充盈生命感的重要活动 。 伯格曼的批评是深刻的 , 天天叫外卖的两口子是容易散伙的 。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雅克·阿塔利(JacquesAttali)在《食物简史》中呼吁我们努力回归家庭聚餐 。 他认为 , 当下社会的劳动节奏严重打断了家庭聚餐的可能 。 据说只有法国人和意大利人还在固执地保持这种古老的美德 。 中国人原则上是善于聚餐的民族 , 最不能忍受自己吃饭 。 一个人吃火锅的女生 , 其对座会被店员摆上一只熊 , 以此公开宣判她的孤独 。 为了避免“被熊” , 我一般会在对面摆上一副筷子 , 一边吃一边假装看手表 , 让人误以为是等的人没来 。 由于工作越来越繁忙 , 我常自我检讨 , 总体来看 , 这些年来能陪家人一起认真吃饭的频率下降了 。
文 | 王小伟(学者)小时候坐在自行车大杠上听老王讲中国史|天天叫外卖的两口子是容易散伙的!?——关于饮食的现象学思考
文章图片
食物简史
雅克·阿塔利/著
吕一民应远马朱晓罕/译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
除了在家吃饭 , 我印象中小时候还经常在单位食堂吃饭 。 食堂的菜肴丰富 , 我最爱吃红烧鸡块、爆炒田螺和海带烧白肉 。 单位食堂始终是一个特别热闹的场所 , 不少干部或蹲或坐 , 聊得热火朝天 。 哈贝马斯专门讨论过咖啡馆的变迁 , 指其创造了一个夹在政府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 , 养育了公共良心 。 在这个空间中 , 人们可以就各种公共议题进行讨论 , 这些讨论看似闲谈 , 但最终可能促成精神变迁 。 中国的食堂和咖啡馆的功能是类似的 , 在气氛特别热烈的时候 , 你甚至很难把单位食堂和英国议会区分开来 。
在体制外 , 民众也自发地组织起集体吃饭市场 , 即大排档 。 可惜这种吃法不断被冰冷的城市生活蚕食 。 有一次去香港讲课 , 一位本地朋友带我们去沙角邨吃大排档 , 场面热烈 。 在这种人声鼎沸的地方 , 棉花都会好吃 。 可惜他说 , 因为卫生不达标 , 大排档可能迟早要被拆除——据说最终都要挪到大商场里去 。 这不仅是香港地区的情况 , 日本和新加坡也正在这样执行 。 恐怕只有城市化程度不高、现代化程度不够野蛮的国家或地区 , 才会无暇顾及这样的整改 。
去商场里吃饭 , 通常是情侣的专属 。 饭馆和商店、电影院放在一起 , 使得吃的比重大大降低了 。 而吃的东西 , 无论是“分米鸡”还是“烤鱼” , 基本都是料理包做成的 。 虽然是在店里吃 , 实际上吃的都是“外卖” 。 外卖的主要问题在于 , 它把整个饭菜制作过程完全交给了机器 , 对食材的新鲜程度几乎没有要求 。 而食材的鲜美极短暂 , 只有出锅立吃才能尝到 。 当食物被厚厚的袋子捂着 , 在路上颠簸了半小时再拿出来时 , 已经坨了 。 人的口味是如此堕落 , 竟有人会点锅包肉和烤鸭外卖 。 在整个食物的链条中 , 人变成了被动的咀嚼者 。
当然 , 这也不能全怪商家 , 很多商场里根本不让进燃气 。 没有燃气就没有明火 , 没有明火就不能炒菜 , 而中国菜的最大特点就是炒 。 在国外吃到的中餐是否可口 , 还要看店家有没有一口大铁锅 。 一般来说 , 锅越大 , 东西就越好吃 。 享誉国外的中餐里 , “炒杂碎”排名第一 。 而检验一家餐厅的金标准 , 就是炒菜的味道 , 这直接反映了后厨大师傅的毕生所学 。 清代美食家袁枚讲“熟物之法 , 最重火候” 。 火候不是火 , 而是指火的长短和强弱 。 商场饭店从根本上是反中餐的 , 它拒绝承认中餐有关“火候”的基本要求 。 至于“镬气” , 就更是完全不可能有的了 。 站在现象学的立场看 , 大排档是生活场所 , 商场则是消费场所 。 大排档里的餐厅同时也是厨房 , 老板也是大师傅 , 客人也是好友 , 服务员也是亲朋 , 不被特定的分工所宰制 , 消费关系仅仅是这些丰富关系中的一维 。 商场就不同了 , 厨房被锁住 , 餐厅还要分雅间和普座 , 服务员是雇工 , 老板是股东 , 客人则是专门来打卡的 。 场所的变迁使得饮食发生了根本变化 , 这一变化于人生的影响 , 则会扎实地体现在人的幸福感受能力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