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忧虑,为什么?( 二 )


好朋友前几天跟我吐槽 , 自打和对象在一起后 , 每天室内卫生都是他收拾 , 当和女朋友正面谈论此事 , 常被一句“这点小事还拿出来说”而怼回去 。
并非他本身不愿意承担这种工作 , 而是需要价值认同 , 假设这种认同的问题无法妥善解决 , 急躁易怒就会随之而来 。
但GAT研究认为 , 对自己是否存在慢性或长期忧虑的情况 , 属于主观感受范畴 , 并没有诊断标准;据此 , 各种细分情况造成的忧虑 , 通常会怎么表现呢?
我时常忧虑,为什么?
文章图片
我们可以 , 用这三类关键特征来描绘 。
首先 , 容易出现灾难化想法 。 心理学研究认为 , 忧虑者在遇到问题时 , 往往会惯性地往最坏的地方考虑 。
比如 , 有的人和朋友一起吃饭 , 如果对方迟到15分钟以上且没有信息通知 , 他就会思考 , 朋友对我们之间关系是不是不够重视、时间观念太差等 。
同时 , 忧虑也会影响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 忧虑时常伴随着不自信 , 人们觉得自己没办法应对 , 只能抱怨几句 , 忧虑下去(Dashetal. , 2013) 。
其次 , 拥有较高的焦虑敏感度 。 焦虑敏感一般指对身体焦虑反应的敏感 , 如遇到事情时手心出汗、心跳加速、头晕 , 实则是来自负面感知造成的恐惧 。
要知道 , 在某些场景下 , 人产生焦虑反应是正常的 , 面临重要考试或第一次与比自己厉害的人约会时 , 绝大多数人会感觉到焦虑 。 但是 , 低焦虑敏感会把这类反应看作暂时的、无害的、就像面临约会时 , 期待又兴奋 。
而较高敏感的人会灾难化自己的反应 , 他们预感当此事真正到来时 , 自己可能感觉到头晕、紧张 。
我一位主持专业的同学 , 每次上台前都非常紧张 , 他说有种压力好大 , 无法面对的错觉 。
再者 , 更多的反刍思考(rumination);调查表示 , 有些人一天10%的时间都在进行反刍预演 , 带着负面的态度去思考过去已经发生的事 。
比如 , 如果你给他看引起不适的电影 , 他们接下来三天内 , 都忍不住回想当时的画面 。
并且 , 他们会比不忧虑的人更关注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 而由于过度关注错误 , 使得他们犯错后还会接二连三犯错 。
由此 , 这五种不起眼的现象都有可能引发忧虑 , 它们的具体表现也比较容易觉知 , 那么 , 忧虑或者担忧 , 到底怎么来的呢?
二、先天还是后天习得
准确来说有两个方面:1.慢性前置因素 , 2.后天形成的看法
前置因素上 , 对同卵双胞胎的研究中发现 , 如果其中一个人有焦虑症 , 另外一个也会患上焦虑的可能性概率有31~88% , 而一般人的发病率是0~8% , 这说明 , 先天遗传对焦虑有一定作用 。
研究认为 , 婴儿遗传来的并非焦虑得症状 , 而是独特的气质;这种更敏感、更警觉 , 更容易激动的反应 , 使得人们在长大过程中更容易被小事和有危险性的事物刺激 , 促使忧虑发生 。
比如 , 街坊邻居哄孩子 , 你会发现 , 有的孩子被挑逗两下 , 就会大哭大闹;有的孩子四五岁刚上学 , 老师布置课题 , 他们因为某些小阻力无法完成 , 就气性特别大 , 怒砸东西或者撕课本 。
这都是遗传带来的独特应激反应 , 说白了 , 他们可能比别人更多一些高敏感特质(HighlySensitivePerson , 简称HSP) 。
其次 , 父母的教育方式也会对人们的忧虑倾向造成影响 。 慢性忧虑者的父母 , 表现出对世界过分谨慎的态度 , 他们本身就比一般人更容易害怕、担忧 , 会过分关注一些潜在危险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