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卜星,小道泥”,明朝如何看待医生?看看医患关系就知道了

引言: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 是中国的国粹之一 。 但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 医生这一行业在很多时候却并不受人关注 。
封建社会的法律里也少有关于医生的法律条文 。 这和中国社会的形成基础是分不开的 。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 , 是以农耕文化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宗法社会 。
对于医生的约束主要是来自于以儒家文化为主的思想道德上的约束 , 也就是说 , 一个医生的品性如何全看他个人的思想觉悟 。
在生产力较低的封建社会初期 , 这种思想品德上的约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并且形成了一套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 , 专门针对医生的医德文化 。
在“大医精诚”的医德文化的束缚下 , 很多的古代医生都有着较好的医疗水平 , 并且致力于“悬壶济世” 。
所以这一时期医生的地位还是高的 , 医患关系也比较和谐 。
但是到了明朝 , 由于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在不断的发展 。 很多医生为了牟取暴利便抛弃了医德 , 把治病救人放在一边 , 把捞钱放在第一位 。
“医卜星,小道泥”,明朝如何看待医生?看看医患关系就知道了
文章图片
古代医生
甚至很多流氓混混也自称医生 , 这些人大多是江湖游医 , 出了事就跑 , 换个地方继续行骗 。
由于庸医泛滥 , 且医疗价格高昂 , 明朝中后期的医患关系十分紧张 , 经常爆发矛盾 。
而朝廷为了管理这一社会乱象也制定了许多法律 , 但是效果都不是很好 。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明朝后期医患关系紧张的背后 , 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吧 。
一、“庸医害人、医德败坏” , 医患矛盾之根本
1、庸医泛滥
中国古代虽然发明了印刷术和造纸术 , 使知识的传播更加便捷.但是普通人想要学习一门专业技术还是很难的 。
因为古人敝帚自珍的思想 , 很多的技术都是家传或是师徒相传 。 而且普通人想要读书识字也是很难的 。
这就导致古代的医生其实只有很小一部分人是“科班出身” , 有“行医资质” 。
剩下的很大一部分人都是自学成才的儒生 。 这些儒生仅靠几本医书就敢给人抓药看病 , 可想而知他们的水平到底有多差 , 胆子有多大 。
“医卜星,小道泥”,明朝如何看待医生?看看医患关系就知道了
文章图片
名医
更有甚者 , 连大字都不认识几个.就敢给人看病 , 专卖“仙丹”、“万能药” 。
这种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的赤脚医生在明朝后期比比皆是 , 这就造成庸医害人.把人治死的案例时有发生 , 严重导致了医患矛盾的加剧 。
比如明朝有一妇女腹泻不止 , 在服用游医所开的丹药之后 , 竟然直接呕血而死 。
再比如江南某官员之女偶感风寒 , 在服用大夫所开之药后.每况愈下 , 竟然直接身亡 。 在明朝后期民间庸医害人的例子可谓是多不胜数 。
2、医德败坏
现代社会经常强调的一句话就是“要学做事 , 先学做人” 。
这句话可以说是古今中外通用的 。 一个医生的医术再好但是他的医德不行 , 那也不行 。
而一个医生既没有医术 , 更没有医德的时候 , 那他必定为祸一方 。
在封建社会初期 , 由于生产力比较低下 , 民风相对来说较为淳朴 , 当然也是因为一个地方的人多少都带有血缘关系 。
所以这一时期很少出现医患纠纷事件 , 治病救人被认为是一项带有慈善性质的崇高事业 。
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 伴随而来的是社会流动性的增加 。
“医卜星,小道泥”,明朝如何看待医生?看看医患关系就知道了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