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询证探析――国际儿科学杂志 贾晓周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 气道对多种刺激呈现高反应性 , 病理生理特征是广泛可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 , 随着病程的延长 , 可出现气道结构的改变即气道重塑 。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学“哮病”范畴 , 其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 其发生是宿痰伏肺 , 遇诱因或感邪诱发 , 以致痰气博结、壅阻气道 , 肺失肃降 , 肺气上逆所致 。 本研究就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思路报道如下 。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询证探析――国际儿科学杂志 贾晓周
文章图片
1、中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内经》中无哮病病名 , 但类似哮病的特征有散在的记载 。 如《素问·阴阳别论》曰:“……起则熏肺 , 使人喘鸣” , 喘鸣即指呼吸急促而有痰鸣声 , 虽泛指多种疾病所引起的症状 , 但亦包括哮病在内 。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咳而上气 , 喉中有水鸡声 , 射干麻黄汤主之 。 ”明确指出哮病发作时的特征及治疗 , 并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 。 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 , 并阐明病理因素“专主于痰” , 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 , 既发以攻邪气为主”的治疗原则 , 并将本病成为一个独立的病名 。 《医学正传》进一步对哮与喘做了明确的区别 , 指出:“哮以声响言 , 喘以气息言 。 ”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 , 一般统称哮喘 , 简名“哮病”“哮证” 。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 , 涉及脾肾 。 其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 如朱丹溪所云:“哮喘专主于痰 。 ”痰的产生主要由于肺不能布散津液 , 脾不能输化精微 , 肾不能蒸化水液 , 以致津液凝聚成痰 , 伏藏于肺 , 成为发病的“夙根” 。 其发病机制主要归纳为痰气搏结 , 壅阻气道 , 肺失宣降 。
哮病发作期为内伏之痰 , 遇感触发 , 发作时痰随气升 , 气因痰阻 , 痰气搏结 , 壅阻气道 , 肺气升降失常 , 以致于痰鸣吼响 , 气急短促 。 发作时以邪实为主 , 可分为寒哮、热哮、寒包热哮 , 发作迁移不愈 , 正气耗伤 , 则表现为虚哮 。 间歇期以正虚为主 , 哮病久发 , 气阴两伤 , 肺脾肾俱衰 , 故以正虚为主 。 大发作期正虚与邪实并见 , 肺肾同病 , 病及于心 , 甚则喘脱 。 若肾虚气损 , 不能摄纳肺气 , 气浮于上 , 不能敛降 , 久发可演变为肺胀 。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询证探析――国际儿科学杂志 贾晓周
文章图片
1.1哮病发作期
哮病的治疗应以发作时治标 , 平时治本为原则 。 发作时以邪实为主 , 治当祛痰利气、攻邪治标 , 在分清轻、中、重的基础上 , 应辨别寒哮、热哮、痰哮 , 或寒包热哮 , 而分别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法 。 同时注意观察其病机转化 , 有无合并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 。 若哮病持续不缓解 , 痰液黏稠 , 可形成“痰栓” , 进一步加重痰瘀气阻的情况 , 出现痰瘀互结、肺气上逆的证候表现 。 在实际临床中 , 在利气化痰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常可提高疗效 , 活血化瘀药可帮助利气化痰药以达气血畅行、肺气宣统的目的 。 痰瘀阻肺不仅是哮病反复发作的根源 , 而且也是哮病迁延不愈 , 继发肺气肿、肺心病的重要病理基础 。
1.2哮病缓解期
哮病反复发作 , 则由实转虚 , 而虚实常可互为因果 , 出现正虚邪实 , 而见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之虚哮 , 治宜扶正祛邪兼施 。 平时以正虚为主者 , 当区别肺脾肾三虚 , 予补肺、健脾、益肾为法 , 在治疗过程中 , 以肾虚为根本 , 紧紧抓住“肾为气之根”和解决“肾不纳气”这个关键 。 用补肾疗法防治本病 , 效果良好 。 补肺健脾可用玉屏风散、补肺汤、六君子汤等 , 常用中药有人参、黄芪、党参、白术、陈皮等 。 现代研究证实 , 补脾益气药能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 , 增强新陈代谢 。 补肾的有效方药有肾气丸 , 常用的补肾滋阴中药有熟地、女贞子、沙参、菟丝子、补骨脂、蛤蚧、五味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