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生时的几滴血,能改变遗传病孩子的结局吗?( 四 )


「准病人」的家庭关系也在经受考验 。 一位母亲向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和丈夫单独约会一次 。 他们的孩子处在确诊的「中间地带」 , 这位父亲深陷焦虑 , 不放心其他人照顾孩子 , 甚至连妻子都不信任 。 因此 , 孩子出生的一年多 , 这对夫妇从未单独外出 。
即便得知假阳性 , 一些家长依然无法放松 , 难以被说服放弃预防措施 。
一位母亲等了5个月才被告知是虚惊一场 , 她的孩子曾被怀疑患上MCADD , 因为相关酶的缺乏 , 该病患儿在饥饿时不能通过脂肪酸氧化提供能量 , 约四分之一的孩子首次发作即导致死亡 , 因此要严格控制禁食时间 。 这位母亲在危机解除后依然感到担忧 , 坚持每两小时母乳喂养一次 , 搞得自己身心俱疲 。
孩子们的结局改变了吗?
拜奥夫妇成立基金会后 , 每个月都会在网站上重点讲述一个有机酸血症患儿的故事 。 这些孩子所在的州没有将有机酸血症纳入筛查 。 文章情感充沛 , 常见的总结是 , 「如果他们出生在筛查这些疾病的州 , 大概已经获救了」 。
在各国的新生儿筛查宣传中 , 这种强调挽救生命的感人故事比比皆是 。 其中似乎暗含着一个逻辑:只要接受筛查 , 孩子的结局将发生巨变 。
复旦大学主攻医学人类学的副教授朱剑峰指出 , 这些故事一次次强化着对「技术希望」的建构 , 是一种「制造神话」的叙事 。 而医疗日常中的不确定性 , 往往被过滤掉了 。
作为一项公共卫生政策 , 新生儿筛查被决策者推行的初衷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
毋庸置疑 , 仅在美国 , 每年就有成千上万的孩子因筛查而更早开始接受治疗 , 减缓了病情的进展 。 着眼全球 , 这一数字或达数十万 。 但《拯救婴儿》的作者也指出 , 扩大化筛查启动的前后几年 , 美国的婴儿死亡率在世卫组织的排名一直是30位左右 , 没有太大变化 。
尽管将时间轴拉长 , 2000~2020年 , 美国的婴儿死亡率从6.9‰下降到5.4‰ , 但新生儿筛查在其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 不少学者对此保持着审慎的态度 。
一方面 , 如前文所述 , 待筛查疾病中与PKU情况相似的寥寥无几 。 其中至少有15种 , 早期干预仅能预防部分不良后果 , 许多患儿的大脑、卵巢等器官仍会有长期并发症 。 还有一些疾病 , 人们对其早期干预的效果仍知之甚少 。
书中的医护坦言 , 对于有着最严重后果的疾病 , 新生儿筛查或许缩短了确诊时间 , 但并不会对结局产生什么影响 。 而另一些被筛查出来的孩子 , 可能终其一生也不会出现症状 。 这时常令他们感到受挫 , 怀疑自己工作的价值 。
尽管采样在出生后的一周内进行 , 在一些家长看来 , 结果依然不够「及时」 。 书中半数出现症状的孩子 , 在拿到结果前已在接受正确的治疗 。 每年 , 加州有数十名患儿在确诊前死亡 。
刚出生时的几滴血,能改变遗传病孩子的结局吗?
文章图片
2017年 , 南京市妇幼遗传医学中心正在处理样本 。
图源:视觉中国
另一方面 , 新生儿筛查是一项平等的权利 , 但不同家庭在获取后续医疗服务上的不平等 , 并不会随之消除 。
公共卫生只覆盖初筛的费用 , 后续的资助颇为有限 。 在扩大化筛查启动的第3年 , 加州检出的阳性增加了30% , 且提交的后续检查超出预期 , 公共卫生部不得不采取措施控制成本 , 比如必须在州承包的实验室做基因检测 , 否则只能选择化验 , 以及对多数疾病进行定性而非定量的检测 。
不同的医疗保险影响着孩子的就诊轨迹 。 很多时候 , 医生在得知保险状况后会突然放弃安排检查——「算了 , 我们永远得不到授权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