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危机来了!死亡率高的疾病都和它有关( 六 )


这与目前因肥胖得了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就医有所差异 。 陈伟举例 , 一个人因肥胖血脂高、血糖高得了多囊等 , 去医院看病 , 主要是为了治疗这些病症 , 而不是肥胖本身 , 有人甚至会看多个专科门诊 。 但在他看来 , 只要肥胖患者瘦下来 , 上述病症就比较容易控制 。 人们其实可以集中到肥胖专科门诊 , 以控制肥胖为目的 , 在符合医保的模式之下 , 对整体健康问题进行治疗 , 患者也能节省精力 。
母义明向《中国新闻周刊》提到 , 目前他所在的医院为治疗肥胖 , 在筹备建设体重管理和代谢性疾病中心 , 有八九个科室联合参与 , 对有需要的病人进行联合会诊 。 比如 , 营养科医生评估营养状态 , 推荐合适的减重方式 , 运动医学科医生根据其肌肉含量、肥胖的严重程度等因素 , 推荐运动模式 。 如果一段时间后 , 患者难以通过改善饮食和运动减重 , 内分泌科会评估如何使用药物 。
不过 , 和其他慢性疾病一样 , 肥胖不是你一旦瘦下来 , 就能“治愈” 。 肥胖会复发 , 如果不及时干预 , 给身体带来的疾病伤害还会因时间推移恶化 。 “没有哪一种治疗能解决肥胖的所有问题 , 做了切胃手术也会反弹 。 所以我们通过诊断治疗 , 是让患者认识肥胖的严重性 , 进行长期管理 。 ”母义明说 。
潘安所在的《柳叶刀》肥胖委员会倾向将肥胖纳入疾病体系 , 但如何定义、如何确诊是关键 。 “单纯依靠BMI诊断肯定不行;其次 , 达到疾病标准 , 需要对身体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 但这如何界定 , 涉及一系列标准 , 目前肥胖委员会还在商讨和制定过程中 。 ”

2021年4月 , 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食堂为了满足大学生健康减肥的需求 , 推出减脂轻食自选服务 。 图/中新
外界环境驱动
在陈伟看来 , 医疗减重之外 , 更重要的是预防 , 如何让人们不长胖 , 或者不胖到生病 , 这超出了医疗范畴 , 需要整个社会来推进 。
很长一段时间 , 包括政策制定者、大众、学术界在内都认为 , 肥胖是个体行为 , 应由个人控制体重 。 减肥失败 , 便是意志力不强 。 潘安指出 , 这是一个认知误区 。 肥胖的病因 , 除了与个人的吃和运动有关 , 还受到遗传、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因素影响 。 个人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外界环境驱动 , 是“系统的受害者” , 这在以往更容易被忽视 。
2021年初 , 一家知名的互联网公司曾邀请陈伟 , 给管理层讲解如何健康减重 。 该公司在员工体检后发现 , 员工肥胖比例很高 , 一半以上的中层领导都超重或肥胖 。 陈伟随机问了一些人的作息时间 , 没有几个人能在晚上12点前睡觉 , 甚至一些人晚上12点前都到不了家 , 更没有人能在早上7点起床 。
陈伟的理念是 , 减重要先改变生活方式 。 比如减轻压力 , 早睡早起——该睡觉的时候不睡 , 会影响个人的激素变化 , 半夜加餐 , 会加重肥胖 , 这是现代生活方式所致 , 需要引起关注 , 但这都需要公司层面做出改变 。 不健康的生活状态下 , 想要获得健康的身体 , 更是难以破解的问题 。 那天 , 陈伟离开这家公司时已是晚上10点多 , 办公室仍有不少人在加班 。
陈曦每次去复诊 , 陈伟都会问她 , 最近工作压力大不大 。 “他害怕我因为工作压力影响减肥 , 一旦焦虑 , 就想多吃或者自暴自弃 , 不想减肥了 。 ”陈曦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 开始减肥后 , 她只是按部就班完成分内工作 , 偶有不高兴的事情 , 也通过运动等方式调节情绪 。
致胖环境对肥胖有着深刻影响 。 潘安举例说 , 不少学校周围都是小卖部 , 校园里商店也售卖碳酸饮料 。 学校周围的食物环境 , 并没有把健康放在首位 。 此外 , 垃圾食品广告铺天盖地 , 一些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价格低 , 都会影响人们的食物偏好、购买行为——某种程度上 , 许多人长胖“是没有选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