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青少年抑郁症诊疗,是否被扩大化了?( 三 )


钱英认为 , 从整个人群来讲 , 国内抑郁症诊断很难真正扩大化 。 抑郁症在国内长期被污名化 , 很多患者担心被贴上精神疾病的标签 。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临床诊断扩大化的趋势 。
开药成最“现实”的治疗方案?
1988年 , 抗抑郁药百忧解(氟西汀)问世 , 随后10多年里 , 这一药物引发轰动 。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精神科医生弗朗西斯·蒙迪莫等人在《我的孩子得了抑郁症》一书中提到 , 该药物没有此前抗抑郁药的副作用、过量使用也不会有毒性 , 百忧解一度被宣传成是改变世界的灵丹妙药 。 很多精神科医生认为 , 上到重度抑郁 , 下到普通悲伤情绪 , 所有问题都用百忧解来解决 。
2004年 ,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百忧解在未成年人中的应用表态 , 因怀疑它增加了青少年自杀倾向 , 反对青少年使用这类药物 , 并发出最高级别黑框警告 。 此外 , 抗抑郁药物在国外引发长期争议 , 人们认为 , 制药公司对产品效果过度营销 , 进一步加重了抗抑郁药物的滥用 。
在中国 , 多位精神科医生提到 , 青少年抑郁症治疗也存在过度用药 , 但背后现状却与美国有所差异 。 《规范》提到 , 国内外还没有一种抗抑郁药对儿童和青少年绝对安全 。 美国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允许氟西汀可用于治疗8岁及以上儿童和青少年的重度抑郁障碍 , 国内目前没有批准用于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抗抑郁药 。
但抗抑郁药仍是儿童青少年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式 。 《规范》提到 , 使用抗抑郁药的潜在获益 , 超过自杀行为相关的风险 , 但医生需要告知患者获益和风险 。 曹庆久解释说 , 儿童用药时起始剂量要低于成人 , 加药速度也比成人更慢 。
对于青少年抑郁症治疗 , 多位受访儿童精神科医生提到要“权衡利弊” 。 抑郁症治疗包括药物、心理、物理治疗等 , 一些医生也会对青少年的家长进行家庭治疗 。 曹庆久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 轻度抑郁的孩子如果没有自伤自杀等行为 , 心理治疗是首选方式 。 在北大六院 , 精神科医生通常建议患者挂心理治疗门诊 。 但一些偏远地区缺乏心理治疗资源 , 患者仍需改善状况 , 只能不得已用药 。
心理疗法 , 是通过与心理师或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精神科医师交谈来治疗心理健康问题的方式 。 不同于心理咨询 , 心理治疗一般在医院、心理诊所开设门诊 , 一次治疗约为50分钟 , 医生要获取卫健委颁发的专业资质 。 王智雄坦言 , 一般三甲精神专科医院会开设心理门诊 , 但心理治疗师数量少 , 患者挂上号的概率极低 , 哪怕患者第一次幸运挂上了号 , 之后也不一定能挂上同一位心理治疗师的门诊 。 此外 , 业内的共识是 , 心理治疗的有效率一般不高于药物治疗 。
李欣迪分析说 , 她所在综合性三甲医院没有公开设立心理治疗师 , 因为投入产出比太低 。 她向《中国新闻周刊》算了一笔账 , 假如一万名抑郁症患者需做心理治疗 , 一名心理治疗师一天只能接诊5名患者 , 一个月20个工作日 , 大约要100名心理治疗师接诊 , 而一名精神科医生一天可以看50人 , 只需10人就可以对1万名患者诊疗 。 另外 , 药物治疗大概率能在2 ~3周内起效 , 让孩子情绪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 , 也比心理治疗便宜 。
今年2月 , 王智雄接诊了一名14岁的女生 , 她在2022年下半年确诊抑郁症 , 但父母担心药物副作用 , 不让孩子用药 。 随后病情恶化 , 女生注意力无法集中 , 记性变差 , 不得不休学 。 今年1月 , 其父母终于同意其吃抗抑郁药 。 该药物足剂量为每次4粒 , 孩子从1粒开始吃 , 并根据效果逐渐加大剂量 。 王智雄建议 , 2个月内需要加药到3~4粒 , 但家长起初仅让孩子吃半粒 , 过了3个多月才加到3粒 。 5月 , 女生病情进一步加重 , “到了天天不想活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