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青少年抑郁症诊疗,是否被扩大化了?

抑郁症|青少年抑郁症诊疗,是否被扩大化了?

李欣迪脱去白大褂 , 走进医院电梯 , 又听到从精神科门诊出来的患者抱怨 , “好不容易挂上了号 , 结果医生几句话就把人打发走了” 。 李欣迪也很无奈 , 她是辽宁省一家综合类三甲医院精神科医生 。 其所在医院每天有两位医生出门诊 , 从早上8点半到下午4点半 , 每个医生要看50名患者 , 平均每小时要接诊7人 , 给每个患者的时间只有不到10分钟 , “一直在加班加点 , 都没工夫抬头” 。
近些年 , 她所接诊的患者中 , 抑郁症患者明显增多 , 青少年的比例逐年上升 。 但对于抑郁症初诊的病人 , 仅10分钟 , 医生难以做到充分检查 。 多数情况下 , 李欣迪只能问一些典型的抑郁症症状 , 尽快给出诊断 , 建议患者回家吃药 。
今年4月底 , 教育部等17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 , 提出要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完善心理预警干预、优化社会心理服务 , 加强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心理咨询及专科门诊建设 。
多位受访精神科医生表示 , 青少年抑郁症症状更复杂 , 需要的诊断时间比成人更长 。 有观点质疑 , 一些医院仓促的诊断 , 是否会将正常痛苦医学化 , 造成诊断扩大化的趋势?

图/视觉中国
是否存在扩大化诊断?
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慢性精神障碍之一 , 以显著且持续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症状 , 俗称抑郁症 。 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 临床上不能进行病因学诊断 , 也不像高血压等疾病有客观、可量化指标 , 医生根据患者症状进行鉴别 , 往往带有一定主观性 。
目前 , 中国精神科医生评估和诊断青少年抑郁症 , 通常使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和美国的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 。 2020年 , 国家卫健委印发《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以下简称《规范》) , 供临床参照使用 。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六院)儿童病房主任、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曹庆久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 国内青少年抑郁症诊断的确存在诊断扩大化的现状 。 一方面 , 近年来青少年抑郁就诊人数增多 , 客观上会导致扩大化诊断可能性;另一方面 , 更关键的是 , 抑郁症有严格诊断标准 , 但与之对应的是 , 国内儿童精神科医生短缺 。
有外地家长到北京找曹庆久看病时提到 , 当地一些精神科医生缺乏相关儿童精神疾病的诊断技能 , 只根据量表来评定 , 假如量表显示孩子有重度抑郁 , 医生就诊断为重度抑郁 。 量表是抑郁症诊断的常用评估工具 , 《规范》中汇总了十多种量表 , 用于评估抑郁症状、治疗等 。 曹庆久强调 , 量表只能反映孩子的主观体验 , 以及家长提到孩子的一些问题 , 是否确诊抑郁症 , 需要临床医生进行专业精神检查和判断 。
2021年 , 中科院心理所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 。 统计显示 , 2020年 , 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 。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 , 青少年群体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 。
这并非医学上抑郁症群体的真实比例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主任杜亚松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 , 包括上述研究在内的许多相关研究 , 是用量表评估抑郁情绪或抑郁状态 。 每个人都会有抑郁情绪 , 但这不是“疾病” 。 临床诊断抑郁症 , 则会遵循一套明确标准 , 比如当孩子情绪低落等抑郁情绪持续4周 , 严重到影响学业和生活 , 甚至人际交往等能力时 , 医生便会诊断其为抑郁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