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青少年抑郁症诊疗,是否被扩大化了?( 四 )


“我们不能确认这个孩子加药后一定有效 , 但如果不去做 , 治疗就是停滞的 , 病情也会加重 。 ”在王智雄看来 , 当患者出现抑郁症状 , 药物只是帮助人们缓解痛苦、提高生命质量的手段 , 医生评估吃药带来的利大于弊之后 , 由患者和家长来选择 。
更大问题是诊断不足
“青少年抑郁症有诊断扩大化的情况 , 但还有很多青少年患抑郁症没有被认识到 。 ”曹庆久向《中国新闻周刊》强调 , 比如 , 一些孩子和父母顶撞、本来学习成绩很好突然开始逃学打架 , 或者出现网瘾和过度使用手机等 , 这都可能是抑郁症的早期症状 , 但家长对抑郁症认识不够 , 导致孩子病情被延误 。
2021年 , 《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关于抑郁症研究的重大报告《是时候对抑郁症采取联合行动了》 , 报告估算 , 在高收入国家 , 约一半抑郁症患者未得到诊断或治疗 , 而在中低收入国家 , 这一比例则达到80% ~90% 。
在中国 , 心理健康被社会进一步关注 , 是近十年的事 。 2016年 , 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 心理健康、精神障碍开始得到政策重视 。 多位受访者提到 , 诊断不足是国内青少年抑郁症面临的更大问题 。
“渡过”是国内知名抑郁症互助社群和完整解决方案平台 , 成立于2015年 , 目前75%以上用户是青少年及其家长群体 。 渡过CEO李香枝从许多家长的描述中得知 , 家长往往将孩子的抑郁症表现与青春期症状混淆 。 进入“渡过”社区的家长总会表达 , 他们直到孩子确诊后才发现 , 原来孩子跟同学吵架 , 可能是抑郁症状 , “也许那时让孩子做一些心理咨询 , 就好了” 。
不同城市对抑郁症的认知仍有差异 。 李香枝观察 , 北京的家长整体对抑郁症认知水平最高 , 但也有四五线城市的家长 , 在早期得知孩子患抑郁症时 , 甚至会选择用迷信的方法干预 , 这类家长往往发现孩子病情非常严重时 , 才会到市里看病 。
为减轻患者病耻感 , 钱英经常向患者打一个比喻:抑郁情绪就像烟雾报警器 , 你心理免疫力下降 , 抑郁了 , 说明你现在压力超过了能承受的范围 。 一些人认为 , 抗抑郁药像是在提醒自己是一个精神障碍患者 。 钱英也试着给对方解释 , 药物治疗像是一个拐杖 , 帮助你在跌倒时行走 。 抑郁症是一个慢性疾病 , 人们总是要学会从试图消灭它 , 转变为与之长期共存 。
专家建议 , 为提升青少年抑郁症的诊断水平 , 各地医院要加强对儿童精神科医生的培养 。 2019年 , 《柳叶刀》上发布的一篇文章《中国儿童精神科医生稀缺》中提到 , 全国专职的儿童精神科医生不足500人 , 且多分布自一线大城市 , 许多中小城市甚至没有专门的儿童精神科医生 。
曹庆久提到 , 目前国内未有儿童精神科医生数量的确切统计 。 不过他指出 , 国内儿童精神科医生的确稀缺 , 很多地方医院并未设立儿童精神科 , 因为“没有医生愿意干” , 医生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 儿童精神科医生的培养周期长 , 同等时间内 , 儿童精神科医生单个患者的诊断时间更长 , 工作量比成人精神科医生更低 , 收入也会更少 。
曹庆久指出 , 目前国内缺乏对儿童精神科医生的统一规范化培训体系 。 北大六院的儿童精神科医生培养 , 需要6年的规范化培训 , 儿童精神科医生要比成人精神科医生多在儿童精神科培训一年 。 2020年 , 三甲精神病专科医院深圳康宁医院首次在全国举办儿童精神医学专科医师培训班 , 邀请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及其他各附属医院教授师资团队 , 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医生开展系统儿童精神医学专科医师培训 。